[婴儿期7-9月护理保健]大补还是大伤?
作为在美国生子的母亲,李旭深感回中国当妈有难度她是深造归来的医学博士,却为宝宝缺不缺钙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团团转。
故事的开始挺喜庆,去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这位博士生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学习项目,并带回了一个5个多月大的小宝宝。
你小孩儿有点儿枕秃,这是缺钙的症状啊。她首次领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大夫便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并给李旭介绍了一种效果挺好的小儿钙颗粒。
这让年轻妈妈犯了难。在美国,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去体检,从没被告知孩子缺钙。她还特意问老外医生,要不要给孩子补钙?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从社区医院回家后,纳闷的李旭随即给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打了个电话。就此,一项在近日完成并被广泛关注的调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学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两个保健科的预防接种门诊抽样调查了218个家长,结果高达86%的家长在孩子不到6个月时便开始为其补钙。
吃母乳再补钙,那是荒天下之大谬。李可基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出现这种情况。
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不满半岁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补钙?在李可基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明确的摄入标准。根据其《婴幼儿营养指南》,婴幼儿0~6个月时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而母乳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膳食钙。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ESPGHAN)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应含330~940毫克钙。
这意味着,只要小孩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均没有任何必要再额外补充钙剂。李可基说。
事实上,今年1月12日,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专门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相反,对婴幼儿而言,过量的钙有可能会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甚至有肾结石的风险。李可基这样推论。
这一推论令很多家长担心不已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给出的观点是,只要补充量未超过推荐的1/2,就没有必要恐慌。
在国际上,通常将婴幼儿钙摄入总量超过推荐量的50%,看成是过度补钙。美国的研究者曾专门进行过一项3~5个月婴儿过度补钙试验,在试验里,补钙组日均摄入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倍(约每天1700毫克),对照组正常摄入量为每天470毫克。9个月后,结果显示,补钙对婴儿血钙、尿钙和铁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由于肾结石主要是因为尿钙增加而引起,美国研究者推断,即使钙摄入量高达每天1500~1800毫克,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风险也极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将0~6月婴儿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过度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陈裕明强调。
但对李旭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无从判断何为合理。她记得,社区医生曾经通过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断定孩子缺钙,同事们也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钙剂长大的,就连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秃就是缺钙。
看着周围的年轻妈妈们,我也不想欠孩子点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购物网站订购了名为Child Life的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
这被视为缺钙,那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实际上,国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标准。
全部都是误解。陈裕明叹了口气说。他认为,判断婴幼儿缺钙较好的参考标准是:首先根据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钙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偻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显示缺钙;最后是排除维生素D缺乏。
而关键在于,上述三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判断可能缺钙,而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检查发现。
很多医生和营养师误以为,只要一项符合就是缺钙,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到了中国都会缺钙的。陈裕明补充道,至于枕秃、盗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它们与缺钙绝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误解大部分来自错误的经验。
误解其实不止于此。在妈妈们中间流行的一种医嘱是,需要补钙的不只是宝宝,妈妈也需额外补钙,这样既于孩子有益,亦可以防治自身骨质疏松。
陈裕明告诉记者,2010年,对冈比亚妇女的研究表明,在对日均钙摄入量300~400毫克的妇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标准进行孕期补钙,结果产后母乳钙含量、婴儿骨密度及身长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在对日均摄入量极低、仅为每天288毫克的冈比亚哺乳期妇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标准进行补钙,在8~78周的哺乳期期间,乳汁钙浓度及其变化与对照组也几乎完全相同。
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在基础膳食钙中位数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妇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为标准补钙,并不能预防哺乳期的骨质流失,而在哺乳期结束后,骨密度会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复。
陈裕明认为,这些研究说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钙摄入量水平,对新生儿骨健康并无较大影响,而且在正常钙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减少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食量大大增加,对孕妇的推荐量已经比正常成人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种程度上,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妈妈们的选择。在李可基组织的调研中,有167位母亲选择为宝宝补钙是因为听从了医嘱。
李旭还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检查结束时,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秃,美国医生的回答是,你那孩子老躺着,多少肯定长得稀疏一点。而关于孩子夜啼的症状,老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点吧。
这不是说我们的医生故意说谎,事实上,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的确不了解。李可基说,他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坏事。
陈裕明也分析,由于营养学是儿科极边缘的业务,医生在校时的营养教育常少于30学时。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了解极少,也不关心营养学。很多医生关于推荐量和钙等补充剂知识,来源于商业推广性质的学术会,容易被误导。
医生讲营养和营养教授讲临床一样,大多一知半解。他补充道,科普的投入远远不够。
母乳喂养支持社区负责人董明珠告诉记者,在美国,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会组织指导所有儿科医生。
可我们的妈妈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儿焦虑击中。董明珠说,她以前担任某育儿论坛版主时,关于补钙产品的软文铺天盖地,有时一个下午光删帖就要删200多条。
有一次,一个管理员发了一个题为《可把钙累坏了》的搞笑帖,帖子里写道:钙,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气的一种,托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福,宝宝的很多正常阶段性现象都被扣上缺钙的帽子了。
其中,磨牙、摇头、多动被视为缺钙,大奔儿头、方颅、额头长角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记者在一个专门销售婴幼儿营养品的网站上搜索为0~6个月宝宝设计的补钙产品,结果显示出21种不同品牌的补钙产品。
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
在李可基看来,发生在宝宝们身上的过度补钙现象,只是中国全民补钙运动的缩影。
1978年,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37%的儿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钙。而在2002年,根据第八次全国营养大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IRs)》,我国人均钙剂补充量离推荐量尚有40%~60%的差距。
补钙产品的巨大市场此后形成,据统计,规模最大时曾达到120亿元。冯小刚在电影《大腕》里曾经调侃,我们这里的明星都已经补过钙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花样繁多的广告词如 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吃了就长高等纷纷面世。
毫无疑问,商家对产品功能的夸大在中国是普遍现象。陈裕明说。他举例说,2007年一本杂志曾系统综述了36项研究(17项为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补钙或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均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影响到骨钙化不良时才影响儿童身高的正常增长。
我只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照理说中国人缺钙也缺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开玩笑说。
陈裕明介绍,事实上,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钙摄入大约只能解释5%~10%的差异,遗传约占60%,剩余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激素、运动、充裕维生素D、中等的蛋白质、禁烟、少酒、较少的咖啡,其他营养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因钙过低而导致病理性缺乏的情况除外)。
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李可基这样打比方。
其实,能通过膳食途径获取推荐量80%左右的钙便视为基本正常。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建议,通过高钙食物来补充钙,减少补充剂摄入量。
在美国,曾有3.6万名50~70岁停经妇女在日均钙摄入量为1100毫克的条件下,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和400IU维生素D,干预9年后,干预组肾结石发病风险增加17%,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增加13%和22%。还有一项研究分析综述了1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有1.2万老年对象,发现在基础膳食钙达到每天800~1000毫克后,每天补钙1000毫克,心肌梗塞风险会增加31%。
大部分人没有渠道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董明珠说,很多妈妈在社区的儿保点为孩子接种疫苗时,都会遇到巧舌如簧的促销者,孩子长得太慢是缺钙,孩子长得太快是会缺钙。
年轻的妈妈李旭则有了另一种选择。她的宝宝已经16个月大,而那瓶500毫升的Child Life液体钙,只用掉了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