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的辅助生殖,是否将成下一个风口?
自二胎政策出台之后,资本市场开始热炒“二胎”概念,多数人相信,“多生一个”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其中最直观的经济效益体现在辅助生殖市场。
相关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生育年龄逐年推迟,不孕不育也会大幅上升,官方发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计生委联名发布的最新《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左右,患者人数超过4000万,即每8对夫妇中就有1对有不孕不育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生育年龄推迟、生活压力等原因,不孕夫妇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中,放开了特需医疗的价格,辅助生殖服务被列入特需医疗范围,其价格彻底由医院自行定价。此后,辅助生殖服务的价格大幅上涨。比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正式上调了胚胎移植术、胚胎保存等约10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价格,部分项目价格调整幅度达3-4倍。
但是,涨价根本没能挡住人们对于生育的愿望,在著名医院的生殖中心一号难求的现象一直存在。
千亿级自费市场热潮涌动
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的辅助生殖技术发展较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6年,首次程序化冷冻技术冻存人类成熟卵母细胞获得成功;2003年,广东省成立了人类精子库,并于同年率先开展自存精子服务;2004年辅助生殖,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诞生了我国最早的2例程序化冷冻卵母细胞试管婴儿;2005年,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诞生了我国首例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试管婴儿。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约为1600万,按12.5%-15%的不孕不育率计算,理论上每年有200-240万新生儿因为不孕不育无法出生。假设这部分婴儿父母中有65%愿意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则每年进行辅助生殖手术的夫妇为130-156万对。国内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约为30%,假设每对夫妇平均进行2.5次辅助生殖手术,辅助生殖手术每次2-4万元不等,则辅助生殖市场的潜在规模约为1072亿元。再加上二胎政策的开放带来20%的市场扩容,则辅助生殖的潜在市场约为1280亿元。
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共有432所。原卫计委在2015年曾提出了“每300万人口设置1个机构”的原则,目前,我国生殖中心的审批总量空间将在550家左右。现有的辅助生殖技术和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高毛利下的短缺经济
全球范围内,辅助生殖行业都涉及生育国策、技术成熟度、伦理道德等问题,各个国家对辅助生殖监管严格,严控生殖中心数量及辅助生殖牌照审批。我国不孕症患者群体数量庞大,且辅助生殖技术在2000年以后已取得长足进步。虽然整体监管仍较为严格,但我国已适度放宽了监管,于2007年将牌照的审批权限下放给省级卫生主管部门,以促进增加全国生殖中心的数量。当前中国辅助生殖处于高增长,高利润的阶段,但是前期需要的资本投入很大,一般也需要2年以上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目前辅助生殖中心的收入结构中,检查约占20%,药品和服务约分别占40%。据业内人士测算,一旦运营稳定,排除场地费用,一个月20个病人就能覆盖全部人员费用、耗材、设备折旧等各项成本。我国公立医院的生殖中心,以及私立不孕不育医院的利润率甚至高于国外同类机构。据了解,以成都西囡妇科医院为例,生殖中心是其发展重点,2015年营收27972.74万元,净利润9889.69万元,净利润率超40%。而澳大利亚最具实力的生育能力研究和治疗中心——MonashIVF,其2015财年净利润率为17%,处于历史高点,近三年平均收入增长率为12%。
由于生殖中心的设立门槛较高,我国生殖中心每年完成的试管婴儿辅助生殖周期数(从助孕开始起,到全部流程完成止,这中间花费的时间)仍然不足。2012年辅助生殖周期数为50万例,2016年上升至约120万例,对应这两年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25亿元和300亿元,年复合增速为24%。辅助生殖服务在2016年供给106万周期/年,对应的潜在需求为500万周期/年,缺口大、行业供不应求状况明显。据预测,未来五年辅助生育渗透率可达20%。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我国生殖中心数量还会大幅增长,按当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生殖中心数量将达到540家。
高利润背后的少数玩家
据统计,辅助生殖药物的市场规模在60亿元左右,但实际上很多辅助生殖药物还可以脱离辅助生殖周期单独给不孕不育症患者使用,例如,促卵泡激素、绒促性素、克罗米酚等,用于诱导孕妇排卵,另外,普通孕妇在怀孕后也可能使用黄体支持药物进行保胎。
也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以3万元的费用为例,其中包括检查费5000元、手术费1万元、打针费1万元,以及其他杂费5000元,检查收入和手术收入由医院获得,药物费用占比20%-25%左右。由此可见,制药企业可拥有一个完全自费,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个不需要谈判和降价的领域,已经有少数玩家提前布局了。
在不孕不育的夫妇中,约20%的夫妇需要借助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进行治疗,而诱导和促排卵药物是辅助生殖中最常用到的药物。据研究,促排卵药物行业是市场规模较大的部分,未来几年年均增速在20%左右。行业技术门槛高,国内仅有少数几家产品上市(分为尿原产品和重组产品),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其中,跨国药企以默克的表现最为突出,默克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产品使用了基因重组技术辅助生殖,主攻高端市场;国内产品主要是丽珠集团的尿促卵泡素,属于尿原产品,主攻中端市场。有业内人士统计,2016年默克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后者的市占率为20%左右。除了丽珠集团,国内最大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长春金赛也占据了优势地位,其开发的促卵泡生成素药物,凭借定价上的优势,正在大幅度占领市场。
辅助生殖还要使用大量的医疗器械,但这一领域几乎被国外生产商垄断,如Vitrolife(瑞典)、WilliamA.COOK(澳大利亚)、Cook(美国)、Wallace(英国)、メディカル(日本)、Genetics(比利时)、ORIGIOa/s(丹麦)等,国内的生产企业有山东威高和力因精准医疗等,主要生产取卵针、胚胎移植导管、培养皿等辅助生殖相关医疗器具和耗材类产品。
此外,通策医疗、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等企业也纷纷进入该领域分羹,甚至包括一些非医疗企业。
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