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笙生殖科普/很多准妈妈问:胚胎移植时的孕酮水平,重要吗?
不论是在卵泡发育、内膜转化还是在胚胎着床等多个方面,孕酮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中,医生会反复多次地让患者抽血化验血清孕酮水平。但这里有个例外:冷冻胚胎移植(FET)准备时,如果采用的是激素替代方案(或称:人工周期)对性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一般不会太严格,对孕酮而言,可能关注程度会更低。
一般分为两个时间点:添加外源性孕酮,开始转化内膜之前;以及之后。
开始转化内膜之前,无外源性孕酮干预,血清内的孕酮水平是内源性的,对其测量,主要为了判断是否有隐匿性的排卵,或叫做不明原因的孕酮水平提前升高。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提前升高,内膜容受性受到影响,再去FET,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了;
而自从添加外源性孕酮转化内膜之后,如果再检测孕酮水平,其目的,多半是为了判断「使用的孕酮剂量够不够」。在黄体支持基本靠黄体酮针剂注射的年代,这几乎是必选项目。但如今,各地的黄体酮针剂逐渐趋于停产,阴道给药成为主流,口服药物更多使用地屈孕酮的情况下,抽血检测孕酮水平,还能准确反映药物的效果吗?其结果,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又有多大呢?
主流孕酮用药,血清测定水平准不准?
目前主流辅助生殖治疗中使用的,无外乎三种:阴道用孕酮凝胶(雪诺同)、口服地屈孕酮片(达芙通)、可口服可阴道给药的微粒化黄体酮(安琪坦)。地屈孕酮由于是孕酮的异构体,所以是检测不出的,临床上不以血清水平来判断其作用效果。而雪诺同和安琪坦使用后,在血液内是可以测到升高的孕酮水平的。
从阴道给药,避免了药物吸收的肝脏首过效应,相同药量下,其血药浓度明显地高于口服给药;并且由于直接作用于子宫,药效也比肌注、经皮吸收等途径更有效。但临床上,仍然不提倡常规地对阴道用药的患者抽血进行孕酮水平检测,原因呢,因为子宫内的孕酮水平一般为血液内孕酮水平的10倍以上。简单一点来说,即使血液中孕酮水平很低,实际作用于内膜、作用于胚胎的子宫内的孕酮浓度还是非常高的,足以维持正常的相关功能。因此,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情况下测定血清孕酮的临床意义非常有限。
内膜转化后的孕酮水平,重要吗?
理论是理论,实践归实践。有多少临床研究去分析了FET阴道使用黄体酮行内膜转化后的孕酮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呢?目前看来不多。
2015年有一项针对胚胎移植术后2-3天血清孕酮水平的研究,发现即使是阴道给药,血清中的孕酮水平高低仍然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孕酮水平在70-99nmol/L之间时,将会得到最佳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与之类似,2018年的另一项研究检测了胚胎移植当日的血清孕酮水平,发现孕酮值<10ng/ml(31.8nmol/L)时,妊娠率和活产率明显降低。(不过,移植后2-3日的孕酮水平差异则没有发现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这是否真的就说明内膜转化后、或者移植时、或者种植窗时期,血清孕酮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密切呢?——不一定。先说研究类型,这些都是回顾性、小规模的观察性研究。再说孕酮测定的时点,为什么要选择移植日、移植后2日?其他时点的检测是否更有意义?又或者,多个时点的孕酮水平动态变化,会更有意义?
不过,已经有RCT证实了,与肌注针剂或联合用药相比,单纯阴道使用黄体酮,自然流产率更高,从而造成继续妊娠率更低。经阴道用药的一个通病——吸收效果不易监测、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确实有可能造成人们对黄体支持效果的忽视。动态监测外源性黄体酮补充后的血清孕酮水平,可能确实存在一定的意义。
继续说开去
如果血清孕酮水平真的有预测作用,具体测量时间点在哪里?移植当日,还是种植窗?
如果发现孕酮水平低,是否已经来不及了?应该取消移植,或者加大黄体酮补充剂量,效果又有多大?
怀孕后需要继续黄体支持,目前主流也是阴道给药,大多认为测量血孕酮水平是没有意义的。但如同这些新出现的研究,新的数据,会不会对既有结论带来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