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箓是有魅力的书法艺术
道教符箓文化起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并在古代虫书、篆书的启发下,摹写云气鸟兽等自然物,用特有的符号和图文方式记载在某种特定的物品和材料上,逐渐形成了符箓系统庞大而复杂的符图和文字。其内容不但代表了天神的意志、旨令,而且赋予了人们众多的希望、祈祷和崇拜。古代有度朔山桃树驱鬼避害的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祛病辟百鬼。所以古人以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左右各绘上“神荼”和“郁垒”的像,称为“桃符”,这是最早的书符作箓。
人们常常以“鬼画符”形容书写太潦草。果真如此么?看看古人画的符,用笔精道,笔画遒劲,结构飘逸,堪称小楷佳品。
“画符”是中国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画为主的神秘形象。
符一般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形似箓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箓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符箓还与两汉时期的谶纬及星辰崇拜和天道自然有关,方士们根据“天道自然”、“天神有符”的信仰而书作“符箓”,其内容为图、篆文或图文结合,并被赋予神圣力量。符箓被认为是能代表玉帝、神仙权力和神通的信物,具有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力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三十六曰:“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同时,符箓形成过程还将符与精气学说结合起来,认为符原本为天上云气自然结成,由天真神明摹写,始传于世,故有召劾鬼神、安镇五方等多重功效。
道教符箓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形式上看,符箓又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形式。早期道教符箓,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隶书若干字的结合。因此,画符就成了具有独特意味的道教书法。
后来,道教对汉字作了大胆的变形,突破了字体笔画的束缚,并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写法,特别是吸收了草书的写法,创造出人们难以辨认的一种文字。
但符箓也不是道士随意所为的产物,而是有着一定规律的独特文字。唐代书论家张怀瑾曾说:“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其文犹在,象如符印,而不传其音指。”
道教的这些书体,对于一般人来说犹如天书,无法辨认,就连苏轼也望字兴叹。他在《天箓记》中说:“(道教方士之书)笔势奇妙,而字不可识。”可见,道教书法有自己的体系和要求,它既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书法。
关于道教书法,陶弘景(452—536)在《记仙书》一书中认为,道教书法的主要特征是“实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无象”,这实际上是老子的“道”在书法中的体现。陶弘景认为,道教书法不同于“世间长书”,只能“冥中自相参解。”
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们的书法,带有明显的道教书法特征。道教书法,对唐代草书的影响更为直接。传说,张旭的狂草艺术,直接受益于道教宇宙论和狂奔宣泄的道教符箓。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也都从道教书法中得到了启迪。
学之道